第四野战军的六大王牌军长,有何特殊贡献?全部当选上将军衔
1955年授衔那天,北京怀仁堂里挤满了将星,可真正让老帅们多看一眼的,是并肩站在第三排的六个人——他们军装领章上的三颗星还没干透,可履历里已经写满了“第一人”:第一个渡海打海南岛、第一个把“万岁”写进军报、第一个把美军王牌师打到换番号。旁人悄悄嘀咕:四野的军长
1955年授衔那天,北京怀仁堂里挤满了将星,可真正让老帅们多看一眼的,是并肩站在第三排的六个人——他们军装领章上的三颗星还没干透,可履历里已经写满了“第一人”:第一个渡海打海南岛、第一个把“万岁”写进军报、第一个把美军王牌师打到换番号。旁人悄悄嘀咕:四野的军长
“要是1948年10月15日那天,我直接飞锦西而不是北平,东北也许就保住了。”——台北草山官邸的值班参谋都听过这句梦话。老头儿半夜攥着电报不睡觉,非说卫立煌谎报军情,其实卫立煌前脚发完“锦州断粮、机场落弹”的电报,后脚就被廖耀湘拉去啃冷馒头,谁也没空编故事。
戴安澜在第五军系统内的地位,可用“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”来概括。戴安澜本非杜聿明的“嫡系血亲”,却是最早被纳入第五军核心圈子的“元老股肱”;他不是锋芒毕露的“少壮派”,却被上下公认为“最能代表第五军精神的人”。
1939年底打完昆仑关这一仗,新22师死了伤了三千多个兵,廖耀湘没等上级下命令,自己带着人去收拾尸体、重新整编部队,日军那边的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,他在日记里写廖耀湘打仗比板垣还狡猾,这本日记后来送到蒋介石手里,老蒋还用红笔在上面画了线,可这些事后来很少有人提
卫立煌这辈子打过不少硬仗,可最难打的一仗,是坐在沈阳的办公室里,跟一张地图和一部电话打的。
1944年12月2日傍晚,重庆电台里一条加急密电打破了冬夜的沉闷:日军第11军突入贵州,占领独山,距离贵阳只剩六十公里。短短几十个字,将西南战局的绷紧神经瞬间拉到极限。
国民党那边,有四百三十万兵力,能拉出去打硬仗的正规军就占了二百万。全国超过七成的地盘是他们的,所有叫得上名的大城市也都在他们手里。更别提,美国人给的装备源源不断。
1948年的东北战场,枪炮声从春到冬就没停过,,国民党这边,卫立煌顶着东北“剿总”总司令的头衔坐镇沈阳,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,却活得像个提线木偶,蒋介石天天从南京发来电报,一会儿让他派兵增援锦州,一会儿让他死守沈阳,甚至连一个团的调动都要亲自过问。
不少人看辽沈战役,总觉得蒋介石输在“没撤精锐”,连他自己晚年都念叨这事儿。可真翻开当时的电报、日记和老兵回忆才知道,这哪是撤不撤兵的问题?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,早从根子上烂透了——不是战术差,是人心散、制度垮,就算把精锐撤出来,也撑不了多久。
从古至今,如果要“死守”,得先在民间大肆搜刮粮食,再进行严格的计划分配,以维持困守期间最基本的军需供应。就像郑洞国在长春做的那样。
注意看清楚,蒋介石说的是他的黄埔学生中,连一个替换卫立煌的人都找不到,在国民党军队里,坐到“剿总”司令的位置,必须有相当的资历和人望才能统御各路人马,像杜聿明主持东北的时候,孙立人就不听令;陈诚接手东北后,廖耀湘以未接到书面命令而不去救援新五军,陈诚无可奈何;
1948年10月25日清晨,辽西战场硝烟弥漫,彼时,国民党军新编第六军第169师师长张羽仙,正焦急万分,因为他乘坐的指挥车就陷在了泥泞里。
1950年初冬,北京西郊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被薄雪覆盖。黎明点名时,廖耀湘排在队尾,棉衣领子立得很高,神情依旧冷峻。没人想到,十四个月后,他会以截然不同的姿态站在同一片操场上,主动要求多领几本《毛泽东选集》。“打算看看对手到底赢在了哪里。”他用略带广西口音的普通
1950年深秋,功德林监舍里刚打过晚点名,廖耀湘掂着搪瓷茶缸慢悠悠地走到院子中央,他忽然扬声发问:“老乡们,宝庆出了两个名人,你们猜得到吗?”众人面面相觑,他便笑着补上一句:“一个是蔡锷,另一个——正站在你们面前。”短短几句话,把那个昔日机敏、自信却已人到中年
1948年10月28日,辽西玉米地里,廖耀湘嚼着生苞米咽下最后一口水,